Thursday, March 23, 2006
作業 刪減版
第一部分 故事
「我生下來就是救世命。」手指夾著煙,坐在香煙繚繞的神壇前,堂叔緩緩的說道。
事實上,在這個時代,每個人的人生都要從一個家族的故事開始說起。我的家族在桃園本來是個家業很大的家庭,日據時代甚至與政府合作經營配銷所;光復後,高祖父把資金轉投資製茶業外銷,但交友不慎導致經營失敗,不但把家裡田產和茶園賣光,還得背債,於是高祖父便決定分家,所生三兄弟中最大的哥哥被日本政府徵兵到南洋,再也沒有回來過;祖父做水電工;堂叔家則是經營屠宰業,堂叔出生時正好碰到這個變故,小時候還是大茶行的小少爺,到小學時卻變成了家裡連田都沒有的窮小孩。
國小畢業後堂叔考上了龍潭農校,但讀了一年後覺得興趣不在此,自己便決定辦休學,當時是13歲左右;經過朋友介紹,離開家裡到較繁華的中壢去當電影院放映電影的學徒,放了兩年以後,因為自己自學的吉他(在當時還是非常新潮的)技術已小有名氣,於是被朋友介紹到唱片公司去當吉他手,幾年後才因為父母的要求回家幫忙經營家中的屠宰業;民國五十一年,徵招入伍在台南機場當空軍,在軍中堂叔利用機會跟當時的空軍長官一起學英文,練習自己的外語能力,因為當時的越南美軍們在台灣出入者為數眾多非常需要英語人才,所以退伍以後,堂叔憑藉著英文能力應徵上了台北星級飯店的服務生,在做服務生的期間他又開始自修日文,後來輾轉到桃園的飯店工作,在32歲左右回到家,開始猛烈追求當時正在馬路對門學洋裁的叔母,很快的兩人就結了婚。婚後,這是最忙的時候,除了繼續在家幫忙屠宰工作,並在家族承傳的神壇做幫手,同時又開始自修準備中醫執照考試(此時高祖母正病著,中西醫來去十多人都沒法治好,堂叔正好在準備考試,於是抓了兩帖藥權當試試,沒想到結果非常有效,一口痰咳出,這病便好了!)41歲考到中醫執照,在附近鄉里頗有名聲,也約是在這時候,負責家族傳承守護神祭祀工作的師父看上了堂叔,收堂叔為弟子,把一身本領傾囊相授,最後並決定堂叔為繼承人,負責傳承桃園謝家代代相傳的守護神「王公爺」的香火,堂叔於是在家裡開壇至今,他自己另外狠命唸了各種佛道占卜祭祀的書籍,並且王公爺又真的很靈驗,所以在地方上是極為知名的,除了繼續為謝家宗族的大小子孫解惑、保平安,更進一步幫地方上的鄉親、企業甚至是幾任縣長、院長服務,事實上在我訪問的前幾天堂叔才被人家請去馬來西亞幫忙看工廠地點,而過幾個禮拜他還要再去南非「出差」!不求賺錢,堂叔曾說他的夢想只是要建一座廟,現在這個夢想也已經完成,在離南勢家裡不遠的地方,堂叔一手募集資金、設計、自己請神安座的廟宇已經成為了鄉里的祭祀中心,現在正是香火鼎盛!
而我訪問的家族女性是我的大姑姑,她比堂叔小了5歲,在分家之後相對而言我們家裡是更窮苦的,小時後常常要去撿人家收成後的稻穗尾,拔野菜回家添菜,在農忙時期到處去幫忙(因為自己家裡沒有田)賺外快,雖然是初中的校花,但因天天便當菜色清寒,所以都被人叫做「蘿蔔乾」;初中時候每當要繳註冊費,只能哭著求祖父祖母給錢,在開學時候賣了豬,殺了鷄才有機會唸書,祖父長年在中壢作水電工養大幾個小孩,祖母到處幫人打工,小學時候姑姑就要每天回家煮飯帶弟弟妹妹。
雖然想繼續唸書,無奈家中經濟不許可,於是畢業後姑姑考上了附近紡織廠的工作,到台南作業員受訓之後回來成為工廠裡專門訓練員工的小組長,雖然已經算是進階級的工人,但是薪水仍然是非常低的,後來因為「意外事件」-當時姑姑的追求者眾,其中有一個閩南人在工廠裡非常熱烈的追求中,但因為我們家是幾代的客家人,祖父反對與閩南人來往,於是要姑姑停了工廠的工作。在此之後,姑姑到國民醫院當護士的工作,薪水至少比在工廠高些許,在醫院與當時擔任藥房助理的姑丈戀愛、在22歲結了婚,此後成為專職家庭主婦隨著姑丈大江南北的搬家闖蕩,在家裡有機會時就接接手工業毛線、燈泡的配銷工作貼補家用,辛苦了十多年,終於隨著姑丈投資成立製藥公司的成功,成為了公司的老闆娘,現在孩子大了,事業成了,兩人正過著退休似的神仙生活。
第二部分 分析
在以上訪談部分,我請教的是兩位幾乎同時代同空間家族裡的兩位長輩,發現很重要的經驗是,事實上,一般人都不會把自己的經驗與社會整體的結構脈絡作聯繫來看待自己的生活,而是沒有所謂社會學的想像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當我在訪問時,兩位長輩都不覺得在他們的時代中有什麼不平等是值得反抗或是特別一談的。
當然,這或許也與當時我家族的生活處境有關,當時我家還是一個十足的鄉下地方,幾乎每個人家中都有田地要耕種或是有動物要放養,作手工藝的家庭不多,工廠的存在更是少之又少;在他們眼中最好的工作是老師,窮人家的孩子要有繼續唸書只能考公費當教師,這就是最好的出路,套一句我堂叔的話說:「夢想?哪有這麼奢侈的東西,只要手邊有一份工作就要趕快抓住機會,就好偷笑囉。」從沒有想過升遷或什麼不切實際的願景,同班同學們畢業後多半繼續耕田繼承家業,女生們就在家幫忙等待結婚,而我們家因為家道中落的關係,家裡沒有田產只有負債,長輩們只有離開家裡到比較繁華的地方討工作,各種生活的壓力接踵而來,也只能逆來順受了。
但我想在這裡我或許可以試著從後輩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他們的社會情況,在當時的政治上是由國民黨兩位蔣總統執政,對早來的台灣人而言也是個外來政權,而政府中的所有重要機構和福利好的各項國營公營事業都是外省人在控制的,政府尤其保障榮民做福利高的工作,這明顯是政治因素影響非常巨大之下出現的情況,擁有權力的族群分配了所有的社會資源,不論是生活機會或是社會地位亦然,而被控制的族群因為政治和制度上的嚴密控制而噤了聲,甚至已經放棄去嘗試改變,直到蔣經國末期生活水準改善,民進黨出現,所謂本土化的論述也才慢慢發聲。
而當時因為普遍的窮困情形,政府保障的職業就是最好的職業,除了要考公職或教師的人之外,各項政府的執照也是非常難取得的,因為外省人的保障名額很多,尤其有所謂的「中正牌」和「經國牌」,雖然例如堂叔考的中醫師執照就像以前的狀元一樣難考而社會地位高,但是外省人有了這兩種牌即使目不識丁也可以經由政府光明正大的集體背書而直接取得,這是政府在職業分配上的不平等。
除了謀求政府工作之外,因為一般大眾都不是資本家,所以在就業時學歷並不是非常重要的,在由傳統農民階層出發的人們只要有初中畢業的資格,之後的發展就是看自己的努力和機運,由堂叔的經歷中可以看出這時候”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資源,許多的工作機會都是要靠朋友介紹而來,但是因為專業性的不足和社會分工尚未成熟,所以也只有零工性質的行業可以選擇而並不會夢想著要升遷,因為鮮少有人是當人家的頭家的.大部分人最終都是要回家繼承田地,有少許資本的人最大的投資也只是自己經營小吃攤或是雜貨店的服務業,進工廠的機會是少之又少,而因為他們認為行業的貴賤並無分別,在行業中能出頭者多是靠個人的努力和人格特質,在經濟起飛之前行業的發展沒有什麼平不平等之別,幾乎全是看大環境的改變而定,風向吹到哪,那個行業就有出頭的機會,後來就有機會成為王永慶。
堂叔的社會地位靠的全是自己努力進修,外文能力,中醫知識,開壇的技術,都是個人在學校體系之外自己因為興趣和堅持追求來的,從當時負債的家庭,經過自己在社會上從事多種行業的歷練,取得教育所無法提供的社會經驗,再由這些經驗中歸納認識到在這樣的階級環境中,個人的發展只能夠靠再次的進修,犧牲的玩樂換來社會上稀少而需要長時間投入學習才能得到的知識,這些知識才是在鄉里上社會地位的最重要本錢,當時傳統的中醫師治療人們身體上的疾病,懸壺濟世是最被人賦予敬重的職業,再加上在外省人佔有考試優勢的情況下政府執照的取得,更是受到極大的尊敬,所以已經是某種程度上傳統的專業階級;而後因為宗族師父的賞識,繼承神明壇的工作,這當然是宗族的力量中心所控制的不平等,只有少數被認為是菁英和有靈氣的人能夠掌握的資源,因為宗教的力量是當時人們最最需要的支持,治療人們的心靈和不安,尤其是宗族守護神的祭祀更是維繫宗族感情的重要支柱,這樣的社會地位幾乎已經是攀升到傳統階級中的最高層次了。
至於姑姑所遭受的不平等除了政經地位的不平等外還有男女的不平等,小時後女生回家就得煮飯洗衣,而想要讀書更是難上加難,教育的機會是會先給予男孩子的,並且同樣是在工廠工作的員工,男生的薪水是女生的兩倍有餘,因為女生工作只是要暫時貼補家用,不管如何最終是要回到家庭當主婦的,女子的光榮是由丈夫的社會地位而定,從來也沒想過要自己經營什麼事業,所以會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的工作跟著丈夫打拚,如同姑姑說:「結婚,尤其是生小孩以後,每天帶小孩就忙不過來了,哪有什麼好打算的。」,事實上家務工作在多子多福的觀念之下是極繁重的,在家接一些手工業已經是能夠承擔的極限了,而社會上也是如此看待婦女的地位流動,不是個人而只是家庭和丈夫的附屬品,在姑丈事業成功之後,姑姑也就一下子成為了人羨慕的老闆娘,事實上付出的個人犧牲是隱藏在光芒後而看不見的,如果跟到的丈夫不成器,一個女人一輩子的幸福就全完了,沒有社會地位,被人歧視,而只能靠自己孩子長大後的發展來扳回顏面,這真是風險極大的人生!
現在社會已有所改變,資本主義公司的出現,政權更替,社會上各種觀念都有了不同的發展,姑姑鼓勵我用功讀書走自己的人生,堂叔的宗教業也因為現代人多沒有虔誠的信仰而較為沒落,職業的分化益發精細,我們除了背負既存的不平等,又有了另外的壓力要去面對,但因為生活的改善,我們有機會面對面反抗這些不平等,我並不認為回到大家都是平等貧窮的狀況就是最好的時代,我想,我會繼續努力找到自己的方法去改善這個社會,這就是身為高等教育既得利益者的我對自己的期許。
「我生下來就是救世命。」手指夾著煙,坐在香煙繚繞的神壇前,堂叔緩緩的說道。
事實上,在這個時代,每個人的人生都要從一個家族的故事開始說起。我的家族在桃園本來是個家業很大的家庭,日據時代甚至與政府合作經營配銷所;光復後,高祖父把資金轉投資製茶業外銷,但交友不慎導致經營失敗,不但把家裡田產和茶園賣光,還得背債,於是高祖父便決定分家,所生三兄弟中最大的哥哥被日本政府徵兵到南洋,再也沒有回來過;祖父做水電工;堂叔家則是經營屠宰業,堂叔出生時正好碰到這個變故,小時候還是大茶行的小少爺,到小學時卻變成了家裡連田都沒有的窮小孩。
國小畢業後堂叔考上了龍潭農校,但讀了一年後覺得興趣不在此,自己便決定辦休學,當時是13歲左右;經過朋友介紹,離開家裡到較繁華的中壢去當電影院放映電影的學徒,放了兩年以後,因為自己自學的吉他(在當時還是非常新潮的)技術已小有名氣,於是被朋友介紹到唱片公司去當吉他手,幾年後才因為父母的要求回家幫忙經營家中的屠宰業;民國五十一年,徵招入伍在台南機場當空軍,在軍中堂叔利用機會跟當時的空軍長官一起學英文,練習自己的外語能力,因為當時的越南美軍們在台灣出入者為數眾多非常需要英語人才,所以退伍以後,堂叔憑藉著英文能力應徵上了台北星級飯店的服務生,在做服務生的期間他又開始自修日文,後來輾轉到桃園的飯店工作,在32歲左右回到家,開始猛烈追求當時正在馬路對門學洋裁的叔母,很快的兩人就結了婚。婚後,這是最忙的時候,除了繼續在家幫忙屠宰工作,並在家族承傳的神壇做幫手,同時又開始自修準備中醫執照考試(此時高祖母正病著,中西醫來去十多人都沒法治好,堂叔正好在準備考試,於是抓了兩帖藥權當試試,沒想到結果非常有效,一口痰咳出,這病便好了!)41歲考到中醫執照,在附近鄉里頗有名聲,也約是在這時候,負責家族傳承守護神祭祀工作的師父看上了堂叔,收堂叔為弟子,把一身本領傾囊相授,最後並決定堂叔為繼承人,負責傳承桃園謝家代代相傳的守護神「王公爺」的香火,堂叔於是在家裡開壇至今,他自己另外狠命唸了各種佛道占卜祭祀的書籍,並且王公爺又真的很靈驗,所以在地方上是極為知名的,除了繼續為謝家宗族的大小子孫解惑、保平安,更進一步幫地方上的鄉親、企業甚至是幾任縣長、院長服務,事實上在我訪問的前幾天堂叔才被人家請去馬來西亞幫忙看工廠地點,而過幾個禮拜他還要再去南非「出差」!不求賺錢,堂叔曾說他的夢想只是要建一座廟,現在這個夢想也已經完成,在離南勢家裡不遠的地方,堂叔一手募集資金、設計、自己請神安座的廟宇已經成為了鄉里的祭祀中心,現在正是香火鼎盛!
而我訪問的家族女性是我的大姑姑,她比堂叔小了5歲,在分家之後相對而言我們家裡是更窮苦的,小時後常常要去撿人家收成後的稻穗尾,拔野菜回家添菜,在農忙時期到處去幫忙(因為自己家裡沒有田)賺外快,雖然是初中的校花,但因天天便當菜色清寒,所以都被人叫做「蘿蔔乾」;初中時候每當要繳註冊費,只能哭著求祖父祖母給錢,在開學時候賣了豬,殺了鷄才有機會唸書,祖父長年在中壢作水電工養大幾個小孩,祖母到處幫人打工,小學時候姑姑就要每天回家煮飯帶弟弟妹妹。
雖然想繼續唸書,無奈家中經濟不許可,於是畢業後姑姑考上了附近紡織廠的工作,到台南作業員受訓之後回來成為工廠裡專門訓練員工的小組長,雖然已經算是進階級的工人,但是薪水仍然是非常低的,後來因為「意外事件」-當時姑姑的追求者眾,其中有一個閩南人在工廠裡非常熱烈的追求中,但因為我們家是幾代的客家人,祖父反對與閩南人來往,於是要姑姑停了工廠的工作。在此之後,姑姑到國民醫院當護士的工作,薪水至少比在工廠高些許,在醫院與當時擔任藥房助理的姑丈戀愛、在22歲結了婚,此後成為專職家庭主婦隨著姑丈大江南北的搬家闖蕩,在家裡有機會時就接接手工業毛線、燈泡的配銷工作貼補家用,辛苦了十多年,終於隨著姑丈投資成立製藥公司的成功,成為了公司的老闆娘,現在孩子大了,事業成了,兩人正過著退休似的神仙生活。
第二部分 分析
在以上訪談部分,我請教的是兩位幾乎同時代同空間家族裡的兩位長輩,發現很重要的經驗是,事實上,一般人都不會把自己的經驗與社會整體的結構脈絡作聯繫來看待自己的生活,而是沒有所謂社會學的想像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當我在訪問時,兩位長輩都不覺得在他們的時代中有什麼不平等是值得反抗或是特別一談的。
當然,這或許也與當時我家族的生活處境有關,當時我家還是一個十足的鄉下地方,幾乎每個人家中都有田地要耕種或是有動物要放養,作手工藝的家庭不多,工廠的存在更是少之又少;在他們眼中最好的工作是老師,窮人家的孩子要有繼續唸書只能考公費當教師,這就是最好的出路,套一句我堂叔的話說:「夢想?哪有這麼奢侈的東西,只要手邊有一份工作就要趕快抓住機會,就好偷笑囉。」從沒有想過升遷或什麼不切實際的願景,同班同學們畢業後多半繼續耕田繼承家業,女生們就在家幫忙等待結婚,而我們家因為家道中落的關係,家裡沒有田產只有負債,長輩們只有離開家裡到比較繁華的地方討工作,各種生活的壓力接踵而來,也只能逆來順受了。
但我想在這裡我或許可以試著從後輩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他們的社會情況,在當時的政治上是由國民黨兩位蔣總統執政,對早來的台灣人而言也是個外來政權,而政府中的所有重要機構和福利好的各項國營公營事業都是外省人在控制的,政府尤其保障榮民做福利高的工作,這明顯是政治因素影響非常巨大之下出現的情況,擁有權力的族群分配了所有的社會資源,不論是生活機會或是社會地位亦然,而被控制的族群因為政治和制度上的嚴密控制而噤了聲,甚至已經放棄去嘗試改變,直到蔣經國末期生活水準改善,民進黨出現,所謂本土化的論述也才慢慢發聲。
而當時因為普遍的窮困情形,政府保障的職業就是最好的職業,除了要考公職或教師的人之外,各項政府的執照也是非常難取得的,因為外省人的保障名額很多,尤其有所謂的「中正牌」和「經國牌」,雖然例如堂叔考的中醫師執照就像以前的狀元一樣難考而社會地位高,但是外省人有了這兩種牌即使目不識丁也可以經由政府光明正大的集體背書而直接取得,這是政府在職業分配上的不平等。
除了謀求政府工作之外,因為一般大眾都不是資本家,所以在就業時學歷並不是非常重要的,在由傳統農民階層出發的人們只要有初中畢業的資格,之後的發展就是看自己的努力和機運,由堂叔的經歷中可以看出這時候”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資源,許多的工作機會都是要靠朋友介紹而來,但是因為專業性的不足和社會分工尚未成熟,所以也只有零工性質的行業可以選擇而並不會夢想著要升遷,因為鮮少有人是當人家的頭家的.大部分人最終都是要回家繼承田地,有少許資本的人最大的投資也只是自己經營小吃攤或是雜貨店的服務業,進工廠的機會是少之又少,而因為他們認為行業的貴賤並無分別,在行業中能出頭者多是靠個人的努力和人格特質,在經濟起飛之前行業的發展沒有什麼平不平等之別,幾乎全是看大環境的改變而定,風向吹到哪,那個行業就有出頭的機會,後來就有機會成為王永慶。
堂叔的社會地位靠的全是自己努力進修,外文能力,中醫知識,開壇的技術,都是個人在學校體系之外自己因為興趣和堅持追求來的,從當時負債的家庭,經過自己在社會上從事多種行業的歷練,取得教育所無法提供的社會經驗,再由這些經驗中歸納認識到在這樣的階級環境中,個人的發展只能夠靠再次的進修,犧牲的玩樂換來社會上稀少而需要長時間投入學習才能得到的知識,這些知識才是在鄉里上社會地位的最重要本錢,當時傳統的中醫師治療人們身體上的疾病,懸壺濟世是最被人賦予敬重的職業,再加上在外省人佔有考試優勢的情況下政府執照的取得,更是受到極大的尊敬,所以已經是某種程度上傳統的專業階級;而後因為宗族師父的賞識,繼承神明壇的工作,這當然是宗族的力量中心所控制的不平等,只有少數被認為是菁英和有靈氣的人能夠掌握的資源,因為宗教的力量是當時人們最最需要的支持,治療人們的心靈和不安,尤其是宗族守護神的祭祀更是維繫宗族感情的重要支柱,這樣的社會地位幾乎已經是攀升到傳統階級中的最高層次了。
至於姑姑所遭受的不平等除了政經地位的不平等外還有男女的不平等,小時後女生回家就得煮飯洗衣,而想要讀書更是難上加難,教育的機會是會先給予男孩子的,並且同樣是在工廠工作的員工,男生的薪水是女生的兩倍有餘,因為女生工作只是要暫時貼補家用,不管如何最終是要回到家庭當主婦的,女子的光榮是由丈夫的社會地位而定,從來也沒想過要自己經營什麼事業,所以會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的工作跟著丈夫打拚,如同姑姑說:「結婚,尤其是生小孩以後,每天帶小孩就忙不過來了,哪有什麼好打算的。」,事實上家務工作在多子多福的觀念之下是極繁重的,在家接一些手工業已經是能夠承擔的極限了,而社會上也是如此看待婦女的地位流動,不是個人而只是家庭和丈夫的附屬品,在姑丈事業成功之後,姑姑也就一下子成為了人羨慕的老闆娘,事實上付出的個人犧牲是隱藏在光芒後而看不見的,如果跟到的丈夫不成器,一個女人一輩子的幸福就全完了,沒有社會地位,被人歧視,而只能靠自己孩子長大後的發展來扳回顏面,這真是風險極大的人生!
現在社會已有所改變,資本主義公司的出現,政權更替,社會上各種觀念都有了不同的發展,姑姑鼓勵我用功讀書走自己的人生,堂叔的宗教業也因為現代人多沒有虔誠的信仰而較為沒落,職業的分化益發精細,我們除了背負既存的不平等,又有了另外的壓力要去面對,但因為生活的改善,我們有機會面對面反抗這些不平等,我並不認為回到大家都是平等貧窮的狀況就是最好的時代,我想,我會繼續努力找到自己的方法去改善這個社會,這就是身為高等教育既得利益者的我對自己的期許。
Subscribe to:
Posts (Atom)